构建“现代产业”聚焦“特色农业”聚力“共治共享”培育“典型镇村” 纵深推进产业强市 蓄力打造富美英德

查看


今年前三季度,英德市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实现生产总值325.6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在清远市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3.2亿元,同比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6.1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6.3亿元,同比增长1.2%。

英德茶园。 记者 钟履双 摄 记者 钟履双 摄 记者 钟履双 摄 记者 钟履双 摄 记者 钟履双 摄 记者 钟履双 摄 记者 钟履双 摄

英德茶园。 记者 钟履双 摄

近年来,英德市抢抓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机遇,立足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纵深推进产业兴市、产业强市,加快形成“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活”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经济,努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以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两大百亿产业为抓手,构建“2+2+N”十百亿农业产业体系,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成功破解饮水难、教育资源不均等难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创新驱动 做优“实体经济”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前三季度,英德市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亿元,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3亿元,同比增长31.5%,增速也在清远市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地处粤北的英德区位条件优越,拥有规划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的两大工业园区,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乐广高速公路、广连高速公路纵贯英德南北,汕昆高速公路连接英德东西,北江航道直通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拥有优越的发展空间。

前三季度工业经济“领跑”清远各(县、区)的背后,得益于近年来英德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位于英德高新区的佳纳公司是国内钴镍盐行业龙头企业,已形成年产钴金属1万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2.2万吨、镍盐5000吨、电铜2000吨的生产能力,2022年产值达39.33亿元。同时,该公司在2020年组建的广东佳纳能源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研发与应用企业实验室,是英德首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去年,该企业还上榜2023年广东企业500强名单。

佳纳公司的发展壮大是英德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英德市集中资源建设高新区、广德产业园及三大化工园区主平台,构建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美妆日化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类研发平台,解决企业技术瓶颈。

在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英德也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改支持力度,引导水泥、钢铁、玻璃等三大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引进新设备、升级生产线,支持海螺等本土实体企业发展光伏发电,实现能耗对冲,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一直以来,英德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筑巢引凤”的生命工程来抓,坚持将优化政务营商环境“三项制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抓手,着力在转观念、提服务上下功夫,以营商环境之“优”促进经济发展之“优”。英德市对标广州营商环境5.0政策,用好“跑腿代办制”持续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深化标准用地改革,持续为企业解决用地难题。

●聚焦“特色产业” 构建“2+2+N”十百亿农业产业体系

十月下旬,英德西牛麻竹笋收成进入收尾阶段。当地的笋农,不像往常那样一早起来便带上农具,担着竹箩进山。早上起来,笋农有条不紊将之前晒干的笋干扎好,送去收购点,或者给笋竹修枝,联系笋竹用肥,为下一年笋竹生产做准备。

作为“中国麻竹笋之乡”的主产区西牛镇,拥有麻竹笋种植面积20.8万亩,是全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区。全镇现有从事麻竹笋行业人口约5700多户2万多人,已有麻竹笋企业15家、合作社37个、收笋点80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清远市级龙头企业4家、英德市龙头企业7家。

英德笋企新建现代化即食笋生产线。记者 邱炜民 摄 邱炜民 摄 邱炜民 摄 邱炜民 摄 邱炜民 摄 邱炜民 摄 邱炜民 摄 邱炜民 摄

英德笋企新建现代化即食笋生产线。记者 邱炜民 摄

根据近日公布的清远市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英德市总产值达132.19亿元,增速9.9%,其中,今年前三季度,英德麻竹笋综合产值累计已达到91.47亿元。英德市西牛麻竹笋产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势头最好、潜力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预计今年将在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中率先突围,成为第一个突破百亿产值的农业产业。

而在英城街道,养殖白鸽成为当地群众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英德市天顺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云雷介绍,他们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散小肉鸽养殖户资源,形成了产供销和技术指导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目前,合作社存栏种鸽26万对,年出售商品乳鸽约600万羽,产值9000多万元。随着肉鸽市场需求量大增,如今肉鸽产业已成为英德市重点打造的“十百亿产业”之一。统计显示,目前,英德市有肉鸽规模养殖企业40多家。2023年底,种鸽存栏189万对,肉鸽出栏2618万羽,产值达3.9亿元。清远市占广东省肉鸽养殖规模比重达20%,英德肉鸽则占清远市肉鸽养殖规模的60%以上。

近年来,英德市紧紧抓住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加快构建“2+2+N”十百亿农业产业体系,即全力打造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产业和清远鸡、丝苗米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蔬菜、甘蔗、肉鸽、水产养殖等“N”个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特色镇村,推动英德市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

●补短板办实事 大力推进民生工程

时下英德,所到之处,民生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火热: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石门台饮用水二期项目;国道358线英城至大湾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正加紧推进;群众关切的看病难和学位不足等难题逐渐得到解决……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开建和落地,让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近年来,英德市委围绕民生实事,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英德市民对饮用上石门台优质水期盼已久。英德抓住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机遇,于2022年4月动工建设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历经8个月紧张施工,同年12月29日,英德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一期建成正式通水,让英德市城区居民及周边镇群众30多万人饮用上了清冽甘甜、品质优良的山泉水。如今英德正加速推进石门台饮用水工程二期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英德市区以及英红镇周边群众常年喝上优质水的期盼。

此外,随着英德城区日新月异发展,人口规模的扩大,市区学位不足和群众看病难问题相对突出。

英德市委、市政府想群众之所难,大力实施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用好用活每年1亿元的教育附加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每两年建设一所公办学校,计划增加1.65万个公办学位。近年来,相继完成英德市第九小学、英德市峰光实验幼儿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英德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计划将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搬迁到东华中学旧址,将原职业技术学校原址改造成为公办中小学,通过盘活现有教育资源,解决公办学位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英德市积极建设一批医疗项目,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英德市共投入7亿元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及住院大楼,推动英德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综合医院,英德市中医院创建为三级中医医院,英德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甲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5个、清远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1个。目前,英德市辖区镇卫生院中达到国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2家、推荐标准7家,其中2家为二甲综合医院、1家为二级综合医院;256个行政村卫生站均完成标准化建设。

为加快推进全市交通一体化进程,构建通道更便捷、出行更顺畅、行走更安全的公路网络,方便群众出行,英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实地调研,加快推进国道358线英德市英城至大湾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并于2022年6月启动该项目全面建设工作。如今,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力争2025年底英城至大湾段全线通车。

●以典型镇引领带动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镇”地

乡野田垄稻黄豆香、镇村民房窗明几净、公园路旁绿意盎然、鱼翔浅底水鸟蹁跹……沿着九龙镇的美丽示范主街,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英德市正在培育的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之一,九龙镇坚持内外兼修,既要做美全镇风貌,又注重壮大特色产业,通过持续激发乡镇发展内生动力,全力建设和美宜居乡村。据悉,2023年,英德市统筹推进典型镇村培育建设工作,共有1个镇13条村入选省首批典型镇村。在此基础上,今年,英德市加快培育建设第二批6个典型镇,并遴选出37个行政村作为2024年度计划培育的典型村。

在培育典型镇过程中,英德坚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引导各镇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如英德东乡片区是工业园区主阵地,英德高新区及两大化工园区坐落于此,重点推动工业企业入园发展;西乡片区农业基础较好,则积极构建英红镇英德红茶核心区,西牛镇麻竹笋核心区,其他各类产业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具体到6个典型镇,浛洸定位为英西地区中心镇,桥头规划打造工业类专业镇,西牛为农业类专业镇,黎溪是山水风光类特色镇,而九龙和连江口则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类特色镇。围绕各自目标定位,上述六镇比学赶超,发起了一轮轮镇域经济发展的“竞速赛”。

在典型镇村引领带动,如今,走进英德市大大小小的镇村,目之所及都是一幕幕崭新变化:乱搭乱建不见踪影;利用边角地建起来的小果园小菜园成为“转角一景”;农贸市场整洁靓丽;江边碧道蜿蜒向前;公园绿地上,绿植与红花掩映……更多镇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正在英州大地涌现。

●聚力“共治共享” 社会各界助力“百千万工程”

近年来,英德市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平台,吸引大型企业、杰出乡贤参与本地建设,加快形成企业助力、多方力量共赢格局。

金秋时节,走进英德望埠镇同心村,从村子的入口驿站到乡村道路改造、四小园建设、荷花池生态公园建设,再到公共厕所升级改造、垃圾收集点升级改造等,“里子”到“面子”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英德市水边镇流寨新农村风貌。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张艺成 摄 张艺成 摄 张艺成 摄 张艺成 摄 张艺成 摄 张艺成 摄 张艺成 摄

英德市水边镇流寨新农村风貌。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张艺成 摄

同心村的变化,得益于望埠镇与中交一公局共同谋划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和典型村风貌品质提升项目。项目于今年6月底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完成投资金额2800万元。该项目还围绕同心村英石、瘦身鱼、丝苗米“三大产业”,拓展复合型“农业+旅游”的产业脉络,借助以国道358线的纵横延伸路线串联,打造由“品牌农业+乡村旅游+和美乡村景观”构成的广东英石第一村、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望埠镇致力于激发公众热情,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同心村成立了社会力量动员工作小组,发动党员先锋、村民小组长和志愿者率先垂范,邀请工地附近石农石匠发挥技术特长,指导修整英石小道,成功吸引当地近50名村民加入“志愿施工队”,筹工筹劳参与家乡建设。

除了企业,清远、英德两级侨联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助力乡村振兴、医疗教育、扶贫济困等多项公益慈善事业。

在英红镇,4个侨民社区共有归侨人口1.2万人,约占全镇人口三分之一。近年来,英红镇积极争取上级侨联及英红社会组织的支持,以“侨胞之家”为联谊基地,以“英德市侨友联谊会”“越柬老联谊会”“侨商会”等群众性团体活动交流为依托,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筹资投劳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去年底,“清远市侨助‘百千万工程’行动暨英德市创建‘美丽侨村’启动仪式”在英红镇红卫社区第四居民小组举办,部分民营企业家、侨商代表、港澳代表人士等社会各界人士现场累计捐赠232.9万元,用于英德“美丽侨村”的创建工作。

乡贤捐资提升村容村貌、驻镇帮扶助农拓展销路、环保志愿活动如火如荼……近年来,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英德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的思想,凝聚各方力量,让英德的美好发展蓝图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逐渐成为现实。


记者:钟履双 通讯员 黄振生 英德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编辑:杜燕

【声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