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村的旧农房“穿”上了新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江埗村种植的猴耳环,有望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绿色银行”;作为清城区人气最旺的商业街区之一,莲塘村着力升级改造,让老房区蝶变成宜居村,打造文商旅新高地……
今年以来,清城区东城街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以农文旅产业为优势抓手,在片区内实施资源共享、产业互补计划,增强产业竞争力,延伸拓宽产业链,将典型村新桥村、江埗村、莲塘村、黄金土布村、平塘村、石板村以“抱团发展”之势凝聚强大合力,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
实施综合整治后,东城街道平塘坑“水清、岸绿、景美”。(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罗秋明 摄)
●新桥村
凝聚群众力量 扮靓乡村“颜值”
来到新桥村赤草村,一栋栋农房“穿”上了黄色的“新衣”,与房前屋后环绕的绿树交相辉映,让人眼前一亮。“我这房子住了十多年,原来的墙面是水泥面的,看上去脏乱,现在重新铺了砖之后,好看多了。”村民李金水笑着说。
农房风貌整治是扮靓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在推动农房风貌提升过程中,新桥村注重激发群众主观意愿,村委会与驻村干部广泛走访入户,详细介绍农房风貌提升的方案,充分了解村民意愿,激发村民参与改造的内生动力。
新桥村党总支书记卢振宇介绍,结合部分群众对农房外立面贴瓷砖的实际需求,新桥村创新提出外立面改造补贴制度,村民既可以选择喷涂工艺,也可以选择贴瓷砖工艺,如果选择贴瓷砖工艺进行改造,由村民自主选择并购买瓷砖,东城街办按100元#平方米对村民进行补贴,并由村委会聘请公司为村民房屋进行改造。
“我的房屋我作主。”22户村民选择“村民买瓷砖+政府帮施工”的合作模式对农房进行改造,目前19户完成改造,共改造9600平方米。
农房换上了“新衣”,村庄也要旧貌换新颜。如何推动乡村风貌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新桥村选取连枝、下东、新洲角三条村作为试点,推行清洁费以奖代补机制,即以新桥村自有资金作为专项清洁经费,由自然村负责人员安排和资金统筹,组织村民参与提升村内环境卫生,保证房前屋后及村内公共场所的整洁。驻村干部对村居清洁打扫效果进行评估验收后,将一次性向试点村发放1000元作为奖励。
“我们每周都会到村里帮忙打扫巷道,组织村干和村民共十几人一起进行清洁,村居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干净,村里的老人散步休闲也会更舒服一点。”连枝村村小组组长骆国新说。
该机制的推动,代替以往花钱请专人清洁的服务外包方式,通过村干部带头引领和村专项资金激励的双重促进,夯实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群众基础,让整治效果得到有效监督维护,村民原先的清洁习惯也得到固化保持,最终形成村民主动参与的良性互动循环,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江埗村
聚焦发展林下经济 创建南药产业示范基地
江埗村猴耳环生态基地里,小小的猴耳环树苗遍布山头,抽出了翠绿的叶子。基地工作人员打开滴灌系统,为烈日下的树苗补充水分。全身是宝的猴耳环,不仅以盎然绿意装点山头,更将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绿色银行”。
东城街道江埗村猴耳环生态基地。(通讯员 罗锋源 摄)
根据《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将加强南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苗选育、推广,因地制宜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其中,猴耳环是重点推广的生态种植品种之一,其枝叶具有药用价值,能够清热解毒、收湿敛疮。
立足生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发展优势,江埗村委会与易木本草(广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广东莱泰猴耳环生态种植有限公司”,开展南药猴耳环的种植与推广工作,计划在2024年建立约800至1000亩的示范基地。
据双方协议,江埗村委会除了提供项目用地,还将全程跟踪项目的土地整理、滴灌技术、采收晒干的过程;易木本草(广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则负责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项目顺利运营。
今年5月,江埗村猴耳环生态基地整理好场地并开始种植猴耳环,目前已种植300亩。基地负责人杨玉培介绍,猴耳环在种植后的2年半到3年间会迎来首次收成,之后每年可收获一次,预计可采收20年。“目前猴耳环市场价为6000元#吨,预计一亩地的利润约4000元。”
为动员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江埗村委会多次组织村民召开会议,共同商讨营收分配等问题,提出分配村民5%提成的方案,并主动对接合作方,商定项目保底给予村民每年200元/亩,消除村民顾虑。
“预计项目在第5年即可回本土地租金,并且每年能为村委会和合作公司带来约每亩2000元—4000元的利润。”江埗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黄定邦介绍,现在江埗村已经注册了商标,双方计划以江埗猴耳环生态基地为基础,探索建设南药产业示范基地,下一步还要申请“江埗猴耳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并从猴耳环起步,逐步构建“江埗药食同源供应链基地”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配套实现“三产融合”,推动东城街道南药种植产业发展,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机会。
●莲塘村
致力打造“宜居村” “筑巢引凤”兴产业
今年以来,清城区积极引导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把数字经济作为清城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以东城街道为例,先后引入清远星谷科技园、盈链数字经济产业园、万方大数据产业园等多个数字经济产业项目。东城街道也积极以此为契机,积极完善辖区内基础建设,满足了包括住宿、餐饮等众多职工的生活需求。
随着产业园企业不断入驻,众多职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需求日益增多。为解决这个痛点,今年,东城街道选择了莲塘一村作为切入点,对整村的村容村貌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还动员村民一同改造完善房屋并出租,逐渐成为产业园内的“宜居村”。
“村里的房屋是从今年7月开始进行升级的,街道办与村委会帮助村民对房屋外墙喷涂了真石漆、增设窗框线、楼层腰线以及墙裙线等。”莲塘村委会工作人员黄炜业介绍,进行改造升级的房屋约27间,在东城街道的帮助下,还对村周边的脏乱差区域、卫生盲区、主要道路进行了改造。现在,村里道路整齐划一,新增了绿化区域,房屋外立面变得更加美观,整个村容村貌都焕然一新。
硬件升级的同时,村委会也动员村民,对自家房屋内部进行升级装修并向周边职工出租。村民娟姐在村委会的动员下,对自家房屋进行装修,把每个楼层都分隔成几个不同面积规格的套间,并配备了洗衣机、冰箱、空调、热水器等基础家电和家具进行出租,成为“包租婆”的她每个月都有了一笔不少的收入。
莲塘一村位于东城街道凤翔北路旁,毗邻清远星谷科技园与海德外国语学校,距离盈链数字经济产业园及万方大数据产业园仅2公里车程,驾车或骑行到周边数字经济产业园、省职教城等片区10分钟内即可到达,成为了周边职工、甚至是师生租房生活的好选择,目前村里十多栋房屋均已全部出租,有些房屋甚至被部分企业整栋租下来作为员工宿舍。
“随着莲塘一村环境的提升,住宿条件的提升,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经营便利店、餐饮店等等,配套越来越完善。”黄炜业还介绍,目前针对房屋外立面的改造正持续进行当中并进入收尾阶段,未来,村委将继续完善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相信在村民们的积极配合下,随着周边企业越来越多,村里也将越来越有人气,村民收入也会更好。
●黄金布村
规模化育秧种植 “产购储销”全链条发展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立足区位条件和丰富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发展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具体工作部署,东城街道加大农业产业投入力度,由街道下属企业东创农业发展公司成立东城街现代农业产研中心,积极培育拓展丝苗米“产购储销”全链条发展新模式。
东城街现代农业产研中心位于黄金布村,占地面积约50亩,是东城街道内唯一一个工厂化育秧中心,目前有一条全自动育秧播种流水线,一年可满足10000亩农田秧苗需求。
“以前的传统育秧,100亩稻田的秧苗需要10个人工作一两天,现在这样一条生产线,5个人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了。”育秧中心管理员覃文劲说,产研中心每天可育秧6000至8000盆,黄金布村及周边村委整合的5000亩连片土地,今年晚稻种植所需的秧苗,全部来自该育秧中心。
据了解,在化解传统育秧手段用工量、耗费农资量、种子用量等较高问题的同时,工厂化育秧可有效规避种谷不发芽、烧坏芽等问题,每亩可节约50%的育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此外,产研中心还配置了10台耙田机、8台插秧机、2台无人机、2台钩机、4台收割机作业,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大大减少耕种、施肥、除草、收割等环节的人力成本。
有数据显示,约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被损失掉。针对这种情况,东创农业发展公司规划在现代农业产研中心旁建设智能化粮仓,引进烘干、低温保鲜技术,向周边村民收购余粮,应用新工艺设备进行烘干、碾米、包装、销售一体化运作,大大降低丝苗米产后损耗,提升丝苗米质量。
“我们还将依托‘清远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探索东城本地特色品牌建设,目前正在以‘北江左岸’为名称申报注册商标,提高品牌辨识度。”黄金布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强介绍,在销售方面,利用已有的清远“五大百亿农产品展销馆”白庙店、寻乡记智慧农业等平台,联结线上线下渠道进行营销推广,助力自产丝苗米热销。
未来,黄金布村积极推动申报丝苗米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项目,建立“产购储销”全链条产品标准化体系,并利用“旅游+”“文化+”等模式,推动水稻种植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丝苗米产业提质增效。
●平塘村
强基础补短板 做好做活“水”文章
平塘村位于东城街道东南面,耕地较为平坦,辖区内不仅有穿村而过的文洞河平塘坑,还有井坑塘和黄鸡洞两大水库,水源充足,十分适宜水稻种植。
事实上,经过土地整合,平塘村委会黎塘村已连片种植了500亩丝苗米。农田在上半年因雨水丰沛形成天然的湿地,吸引白鹭栖息,构成一幅“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生态画卷。
实施综合整治后,平塘坑呈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观。(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罗秋明 摄)
除了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平塘村还将如何发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呢?
“兴水利,惠民生,既然村里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我们就要做好做活‘水’文章。”平塘村党总支书记谭钜波说道。
谭钜波的底气,来自一个契机和一个机遇。
一个契机,是清城区水利局对文洞河实施综合整治水安全提升工程,平塘村内的平塘支坑段正好在工程范围内。
“这条河我们一直叫作平塘坑,兼具灌溉、行洪功能。过去河道两岸杂草丛生,河面还经常漂浮着生活垃圾,导致水质变差,也影响行洪能力。”谭钜波说,为推进工程进展,村委会班子成员多次入户向村民们耐心讲解,以柔性工作法取得村民理解,大力配合整治工程。
通过整治修建护坡、护栏,完善护岸、休闲台及绿道建设等配套设施,平塘坑水系河道得到修复和保护,“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观正在逐步呈现。“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码头、亲水平台等景观,增加两岸绿植,吸引游客来村里旅游休闲。”谭钜波说。
而一个机遇,则是来自清城区农文旅项目“和秧合社”。10月30日,“和秧合社”首开区田野发布会举行,为12月的正式开业奏响了前奏,该项目将成为又一个适合亲子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项目主要分三个地块建设,其中地块二位于井坑塘水库及周边,主要以农业乐园+度假酒店为产品组合,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地块三位于黄鸡洞水库南侧,主要以烟火青创市集+社交营地+乡创孵化驿站为产品组合。
站在井坑塘水库边上,清澈见底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与四周的山峦和树木相互辉映。在谭钜波看来,“和秧合社”对于平塘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必须牢牢把握好。“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推进二期三期的土地、山林资源等整合,在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助推平塘村文旅融合发展。”
●石板村
探索“红色+多元”模式 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坐落在东城街道石板村的文谟钟家祠,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祠堂”,门口右侧醒目的“石板乡农会旧址”显得格外庄重。1924年11月,这里诞生了清远第一个乡农民协会——石板乡农会。
“今年是石板乡农会成立100周年,为加强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街村联合推动下,去年3月启动了石板乡农会修缮项目。”石板村党总支书记钟汉联介绍,石板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计划将石板乡农会旧址打造成小型博物馆,让参观者感受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的“红色力量”。
石板村是清远市著名的革命老区,曾经历过多次革命与热血奋战。辖区内除了石板乡农会,还有思源园、刘清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留存着清远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爱国热忱的记忆。
近年来,依托近黄腾峡、金鸡岩等景区,近省职教城,近清远体育中心的“三近”优势,石板村通过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价值,探索“红色+多元”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村民陈焕明对此深有体会。去年9月开始,清远体育中心先后举行多场演唱会及体育赛事,巨大的人流量让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租下10亩地开起了农庄和民宿。“因为黄腾峡等漂流景点的带动,每年4月到10月是村里的旅游旺季。”陈焕明说,旺季时村里游客特别多,自己的农庄一天至少10桌客人来光顾,民宿的入住率每晚也能达到六七成。
石板村聚焦民宿、餐饮升级,引入清远虹豆树下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村中农房打造高端民宿,带动村中民宿升级,推动“红色+产业”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目前,石板村共有民宿13家,年均营业额约156万元;农家乐18家,餐饮店43间,年均营业额约260万元。
广清城际北延段即将开通运营,终点站飞霞站位于石板村内,不仅为省职教城广大师生出行带来便利,也将为石板村发展叠加动能。“我们将用心打造‘红色+乡村旅游’‘红色+研学’等多种精品线路,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不断增强游客的黏度,做大做强区域红色旅游品牌。”钟汉联表示,计划联动黄金土布村耕读书院,打造红色旅游研学精品路线,促进红色旅游与周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有机融合。
采写:黄慧祯 通讯员 邵雅莉 何立 黄嘉颖
编辑:郭晓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