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改革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全力建设强富绿美新阳山

查看

2024年,阳山县55个市、县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36.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62亿元;阳山县《聚焦“四个关键”推动农民合作社提升质量》案例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实现生态“旅游+”收入10亿多元;完成2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

从发展县域产业到壮大集体经济,从资源高效配置到普惠社会民生。近年来,阳山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十大行动方案”,深化落实县委“1+123”工作安排,以“百千万工程”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集成式改革作为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力建设强富绿美新阳山,奋力推动阳山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沿江绿道赏江边美景,已成为阳山人民群众的日常。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唐志光 摄 唐志光 摄 唐志光 摄 唐志光 摄 唐志光 摄

沿江绿道赏江边美景,已成为阳山人民群众的日常。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提升县域综合经济实力

阳山醒龙精密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以制造、加工和销售咖啡壶、养生壶和灯饰配件等高硼硅家电日用玻璃制品为主,产品成功打入国内多家上市家电公司厂商供应链及国外市场。

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升级改造生产线,年生产总值达到6800多万元。今年3月,公司的第三条生产线正式投产,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生产效能进一步提高。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今年以来,阳山县大抓产业发展,全县经济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趋势稳中向好。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今年前三季度,阳山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9亿元,同比增长5.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12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工业增加值18.62亿元,同比增长17%,产业是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46亿元,同比增长7.8%。

聚焦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阳山县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立足资源禀赋,以自身所优所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所向所需,主动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有序转移。

2024年4月11日,阳山举行2024年上半年“百千万工程”现场会——阳山县2024年度重大项目签约活动暨“广东省阳山产业园”揭牌仪式。签约活动上,清远阳山产业园区、省道250线阳山县秤架瑶族乡至岭背段路面改造工程、阳山县城东新区及周边配套工程、阳山县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进行了签约。这些项目涵盖民生保障、农业产业、制造业、加工业等领域,总投资达15.51亿元。

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速本地产业升级转型、促进优化县域经济的关键。

10月30日,阳山县推进“百千万工程”现场会暨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有力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特色优势”“转型升级”“旅游+”融合发展精准招商,探索“反向飞地”招商引资新模式,以高水平招商引资为阳山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1月1日,阳山(增城)科创协同发展中心在广州湾区美谷产业园揭牌成立,标志着广州市增城区、清远市阳山县两地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方面携手合作更进一步、更加紧密。

此前,阳山县已在广州增城侨梦苑和增城兴农馆等地分别设立了阳山(增城)科创孵化中心和阳山(增城)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两处“反向飞地”,通过对口帮扶协作和“反向飞地”,吸引更多产业、企业入驻和投资阳山。据悉,今年两地已先后开展联合招商7场,对接企业130多家,3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并签订投资协议,投资总额1.45亿元。

高质量发展,产业是基石。阳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同样兴旺蓬勃。

阳山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紧密对接湾区大市场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打造清远鸡(阳山鸡)、清远丝苗米、阳山西洋菜、阳山淮山、阳山玉米等阳山五大农业产业。建好用好蔬菜和丝苗米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阳山县创建“广东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通过终期验收。以丝苗米为主导产业的七拱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阳山西洋菜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

2024年国庆假期,阳山累计接待外地游客19.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1.30%。今年,岭背镇、秤架瑶族乡经审核评估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

阳山醒龙精密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制作玻璃制品。通讯员供图

阳山醒龙精密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制作玻璃制品。通讯员供图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底

日前,由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40个《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出炉,在第二批发布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0个典型案例中,阳山县《聚焦“四个关键”推动农民合作社提升质量》案例入选。

自2021年被列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以来,阳山县聚焦“体制”“单体”“整体”“群体”四个关键,推动农民合作社管理规范化、业务多样化、服务专业化,实现全县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百千万工程”,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增收获益。阳山首先从聚焦体制开始,成立1个县级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和3个镇级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为全县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注册登记、年审、财务、金融保险、项目申报、运营管理指导,实现县镇两级对合作社服务全覆盖。

“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成为了强村富农的典型。大崀镇大力引进经营主体,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土地资源变资产,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进行流转,交由企业生产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效益,企业按年度兑付农户“租金”。

经过几年的发展,阳山旱地西洋菜有限公司、枸杞菜种植示范基地、阳山县粤莨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先后落户松林村,实现村集体年收入40多万元。同时还创造大量固定和流动就业岗位,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务工,确保村民在土地流转后可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获得稳定的“薪金”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松林村还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流转农村土地、田头冷库、厂房等资源资产和资金,以村集体“三资”入股农业龙头企业获得“股金”。“企业每年收入达500多万元,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8万元。”松林村相关负责人以阳山旱地西洋菜产业为例介绍道,通过以每年每亩600元的最低保底入股经营主体,引导村集体及合作社帮扶资金入股,按入股比例获得“股金”分红,实现民、村、企三方发展共赢,持续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松林村是阳山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目前,阳山有农民合作社71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30家、县级示范社22家。初步估算,县内合作社平均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近10万元,同时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

为了提升合作社质量,阳山县对单体合作社实行分类优化,将全县合作社划分为“A、B、C”三类实行动态管理,制定提升措施,优化场所制度,实现有办公场所、有章程制度、有组织机构、有成员出资和经营服务项目等“四个有”。

同时,阳山县还制定县级示范社创建标准和评定监测办法,对申请创建示范社的合作社加强指导和监测,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已认定为国家、省、市示范社,分别奖励财政资金10万元、5万元、2万元。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阳山县培育了市级以上示范社8家,涵盖水稻、玉米、蔬菜、水果、蚕桑、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带动合作社整体提升方面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通过一系列整体优化手段后,阳山在试点实施期间,示范社数量增加25%。新增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均正常运营,正常经营率比试点前提高21.2%。优化整体存量后,阳山县通过统筹各级各类资金超1000万元,全力支持正常运营的合作社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累计3个合作社取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4个合作社自主注册商标。

大崀镇松林村,村民在采摘西洋菜。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冯国志 摄 冯国志 摄 冯国志 摄 冯国志 摄 冯国志 摄 冯国志 摄

大崀镇松林村,村民在采摘西洋菜。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冯国志 摄

强化林地要素保障 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阳山森林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林业大县。从空中俯瞰阳山大地,青山碧岭,满眼翠绿。

深秋时节,在阳山贤令山的林分优化点,一棵棵经精心抚育的树苗生机盎然。该林分优化点通过清除病死木、低质低效的纯松林,“换装”了铁冬青、火力楠等乡土树种,解决了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

植绿增绿、提质增效是提升森林质量的关键,是绿美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三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8.7万亩。当前,阳山森林覆盖率达73.5%,全县林地面积402.55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居全省首位。全县已建成7个自然保护地、2个森林小镇、2个森林城镇及25个森林乡村,阳山秤架古树群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秤架瑶族乡大坑林长绿美园入选市级林长绿美园……绿色,已成为阳山最亮丽和最鲜明的底色。

“原来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经过政府部门精心规划设计,建成了生态长廊。”一位阳山市民说,县城打造的生态长廊绿树掩映,紫荆、木棉、桂花、黄花风铃木……10多种芳香植物“相聚一堂”,人行步道、健身器材等设施完备,群众在此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芬芳”。

随着绿美阳山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生态长廊、小微公园、乡村绿道、小微绿地等出现在阳山群众的生活圈里,过去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荒地角落,现在也成为绿美阳山的新空间。

留住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还会远吗?

阳山加快挖掘森林生态价值,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促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走进秤架瑶族乡大坳村茶叶基地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树映入眼帘,株株茶树长势喜人。依托生态优势和茶叶产业发展优势,大坳村成立了阳山县大坳中蓬茶叶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中蓬茶叶已经成为当地一个小品牌。

目前,大坳中蓬茶叶专业合作社种植茶叶总面积300多亩,年产600多斤干茶叶,每斤售价达到300多元。同时,村合作社辐射带动基地周边农户12户48人种植茶叶200余亩,并免费提供机器、场所给村民加工茶叶,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有效带动了本村百姓增收致富。

在杨梅镇杨梅村坑尾村小组,漫山的灵芝散发着淡淡清香。近年来,杨梅镇党委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山”上,经过实地考察、调研,选定在杨梅村率先发展灵芝种植产业。作为“领头雁”,杨梅村带头种植灵芝,建立“公司+经济合作社+党员+村民”的新型发展模式,成立了阳山县林聚宝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并以此带动其他村民试种达100亩。

聚焦规模经营,着力促进林农受益,阳山不断探索创新联合经营模式,实行“村、民、企”合作,做好“山”文章,茶、果、苗、药、菌、蜂等林特产业,林下产业硕果累累。目前,全县林下种养产业达15万多亩。

为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提高林农造林积极性,阳山积极探索创新林权融资机制,持续加强政策性森林保险支持力度。近三年来,全县商品林承保面积128.96万亩,风险保障额度达15.48亿元,并创新开发地方特色险种——林下经济(油茶)保险、林下经济(中草药)保险,切实维护林农利益。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阳山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地运动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广东第一峰、广东峡天下、贤令山森林公园等自然山水景区提质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林农增收。2024年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实现生态“旅游+”收入10亿多元。

聚焦公共服务提升 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外墙粉刷、涂装保温层,铺设沥青路面,楼前楼后、广场内外新栽种绿植……自从阳城镇城北西社区司法局宿舍小区被列入今年阳山县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后,经过精心改造,如今的小区墙白、路净、灯亮,出门见景。“小区环境大变样,住着心里很敞亮。”居民王先生对小区新貌点赞。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它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牵着发展。据统计,近年来阳山县已改造老旧小区21个,涉及改造楼房115栋1502户,建筑面积达15.19万平方米,改造率达到100%。2024年,阳山县更是乘胜追击,已完成2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办理竣工验收等手续。

这些改造内容不仅涵盖了道路、供水、排水、停车等多个方面,还新增了停车位98个,安装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19个,让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便利。阳山县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水平,还扮靓了城市面貌,实现了城市建设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阳山县聚焦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提升,着力强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获得感。

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阳山县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全县中小学在读人数达到59527人。近几年,新建县二中新校区等6所学校、幼儿园,新增各类学位1.1万个;新增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位2617个,实现乡镇校园专线全覆盖;今年以来,县二中新校区已建成启用,县第一幼儿园、第三幼儿园扩建工程已通过验收,黄坌镇中心幼儿园扩建工程有序推进。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发热门诊及感染科大楼、县中医院综合楼、县妇幼保健院新建综合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慢病院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或升级改造共10间卫生院,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阳山县4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卫生乡镇”、25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广东省卫生村”。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82个,县域住院率达到85%,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文化底蕴不断涵养厚植。目前,全县拥有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电影院、融媒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各1个。先后建成了韩愈文化公园、江滨公园、体育公园等大型综合性公园,并持续打造社区公园,营造社区文化景观,促进人与自然、家园和谐相融,使社区公园与城市公园“点、线、面”交互辉映,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和幸福。

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在集成式改革牵引下,阳山县将进一步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动力。


采写:黄慧祯

编辑:罗璐

【声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