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源潭镇:强化镇村企合作 特色产业助振兴

查看


“源来有”系列品牌初现雏形,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的陈皮柑已扩种到600亩,配套的陈皮柑加工厂也已建成,“皇后娘粮”丝苗米推向市场……在清城区源潭镇,抱团发展的“强镇富民”公司正步入正轨。

近年来,源潭镇聚力“百千万工程”,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区委高质量发展任务部署,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强镇兴村富民”新路径,奏响“强镇、兴村、富民”的乡村振兴奋进曲。今年9月,源潭镇成功入选广东省科技厅“百千万工程”第二批专业镇。

清城区源潭镇迎咀村陈皮柑种植基地。清远日报记者刘淑芳 摄 摄 摄 摄 摄

清城区源潭镇迎咀村陈皮柑种植基地。清远日报记者刘淑芳 摄

“镇村企联动”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期种植的30亩陈皮柑中试挂果1亩,看现在的挂果情况,亩产3500斤没问题。”在清城区源潭镇迎咀村芦一村小组的陈皮柑种植基地,迎咀村党总支书记陈记权一边检查着挂果情况一边开心地说。经过精心的打理,原本小小的树苗大多已长到1.6米高,不少树上挂了好几个大果,最多的一枝同时挂着7个大小均匀的果实。不少果实已转为二红,再经过两个月生长,果实还会长大,并成熟为大红,达到最佳采摘期。

据悉,一期30亩陈皮柑是2022年种植的,明年就能全部挂果收成,到时去年种的二期200亩也可以试挂果了。届时亩产能达4500斤果,按今年5元,斤的价格算,仅一期就能增加67.5万元收入。今年,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村企“清远迎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镇企“清远源农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镇属源农公司)还合作种植了300亩。目前陈皮柑种植基地的种植面积已达600亩。

为了实现“种、产、储、销”一体化,迎咀村创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企与镇属企业合作,盘活村委会闲置土地,建设迎咀陈皮柑加工厂,开设选果、洗果、开皮、干燥、储存等多功能现代化流水线。预计扩产到1000亩规模时,迎咀村集体每年增收超240万元,并为村民提供超300个“家门口”就业岗位。

产品有了,如何销售出去获得收益?对此,源潭镇早有方案。2023年源潭镇成立镇属源农公司与第三方公司、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形成统一管理。通过时间、空间、全产业链“三个结构”调整,解决粮食生产效益的瓶颈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好镇域内各级粮仓、物流城、配送企业等资源,进一步推广下游市场并形成品牌,打造“源来有”系列产品。通过镇域层面打造的“农产品产销链平台”,由镇一级牵头投资、市场化招商运营、村一级配合生产,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统筹生产资料和产销要素实现效益最大化。

“小田变大田”

力推清远丝苗米种植

10月初,清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以“物业+电商+农业”创新模式,将“清城优选”优质农产品带入小区,让清城优质农产品进一步实现本土品牌化、销售线上化、惠民常态化。

“源来有米”丝苗米品牌也在活动中首次亮相。不少居民现场加工作人员微信,了解和购买相关产品。作为清城区本土优质农产品的代表,清远市源来有米粮食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是由源潭镇镇属源农公司控股投资成立,在大连村整合连片农田2000亩,从育秧到销售全产业链,实现规模化、一站式产销,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丝苗米产品,讲好大连“皇后娘粮”的故事。

近年来,源潭镇统筹特色产业布局、耕地复耕复种、农村土地改革等多方面重点工作,对各村土地进行整合,实现“小田变大田”。其中大连村连片的2000亩农田就是盘活整合了1000多农户的农田而成。田地整合后,大连村以“公司+基地+农户”新模式,大力推广清远丝苗米种植,创新探索稻虫共生、无人机耕作等现代化农业技术。

针对本镇丝苗米产业链薄弱的“加工”环节,源潭镇还打造镇级粮食供销基地,有力促进“源来有米”丝苗米品牌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成功闭环。由镇属源农公司搭建镇域农产品产销链平台,从育秧、耕种、施肥、防治、收割、烘干粮食、销售全产业链着手,实现规模式一站式产销。2000亩丝苗米示范基地预估年产量75万斤,年产值560万元,收成的丝苗米通过对口帮扶、网络平台专供、商品粮等方式流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在销售走量的基础上,源潭镇还大力打造宜农宜学的千亩丝苗米基地,虚实结合树好“源来有米”丝苗米品牌和“源潭千亩丝苗米研学基地”品牌,以“生态+农业+文化+研学”为核心,打造宜居宜业宜学的“百千万工程”先进典型。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源潭镇通过举办“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擂台赛,创新开展“镇级投资奖补、市场化招商运营、村级配合生产”的模式,打造了“源来有”系列农产品。除了以陈皮柑为产品的“源来有柑”品牌,以丝苗米为产品的“源来有米”品牌,还有以麻竹笋为产品的“源来有笋”品牌,以香水柠檬为产品的“源来有柠”品牌。

“校村政共建”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杂乱的竹林变成了小花园、原来长满水葫芦的小池塘现在种满了莲花、杂草丛生的荒地建成了广场……这是今年大连村委大㘵广场的华丽转变。“环境好多了,一到晚上还有不少人到广场唱歌。”今年72岁的黄姨对于最近村里的环境变化频频点赞。黄姨的家就对着广场,沥青路面已经铺到了家门口,门外花基上种满了各色杜鹃花,白色的墙壁在浅紫色小花的衬托下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陈姨对村子的变化也感受颇深。她家正对着的原本是片杂乱无章的竹林,因为竹林的遮挡,家里下午3时就要开灯,有时还会有蛇虫等爬进家里。竹林被铲除后,原来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小花园,“阳光充足了,视野开阔了,景观也更美了。”

升级改造后的大㘵广场。清远日报记者刘淑芳 摄 摄 摄 摄 摄

升级改造后的大㘵广场。清远日报记者刘淑芳 摄

据悉,源潭镇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依托,投入400万元以大㘵村为试点精心打造整村风貌提升样板。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建设创新采用了“村民出料、学生出技、政府出工”等共建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精心规划的四小园等精巧点缀,巧妙地融入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充满创意的特色墙绘,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在大连村电商节后,“直播带货”新型产业链也在村里蓬勃发展。日前,大连村举办直播活动,推介本村的产业文化,整个村庄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国庆前,源潭镇还在大㘵广场举办了“和美大㘵·舞比幸福”广场舞大赛。来自源潭镇的14支广场舞队伍轮番上阵,在舞台上以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的舞姿诠释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在着力营造特色文化空间的同时,源潭镇每逢佳节还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春联的墨香、图书的智慧、电影的光影、戏曲的韵味,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这里的乡风、家风、民风。


采写:记者 叶慧勤 通讯员 陈舒慧

编辑:田芳

【声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