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业振兴努力探索民族地区发展新路径 “三地活化”激活连山“沉睡资源”

查看

连山产业园被认定为省产业园,成立县级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心,扎实推进“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连山立足实际,聚焦“百千万工程”,以提速“三地活化”改革探索为抓手,全面推进全县“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勇当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地,推动连山经济社会发展焕然一新。

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暨非遗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现场。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陈亮 摄 陈亮 摄

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暨非遗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现场。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陈亮 摄

产业兴城 在发展中寻得平衡

民族地区要发展,产业振兴是关键。定位为粤北生态保护区的连山,也在积极探索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寻得平衡。

今年7月20日,连山召开“科技赋能‘连山稻’高质量发展聚智会”。会上,连山3000余份水稻种质材料入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湾区种质数字港”,“粤北繁制中心”签约落户连山。“粤北繁制中心”将利用连山资源禀赋,在粤湘桂三省交汇处打造一个集“育、繁、制、推、融”为一体的“种业硅谷”。

2023年底,连山成立工作组,正式启动对“连山稻”的文化考证、产业摸底、资源串联、要素匹配等系列工作,并以种业科技为切入点,挖掘特色文化、集成关联技术、提升质量内核、引发拓链延链、催发三产融合,推动连山大米走上全产业链质量化、品牌化高端发展的路径。

7月4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茅田界观景台景色。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林玉霞 摄 林玉霞 摄 林玉霞 摄 林玉霞 摄 林玉霞 摄 林玉霞 摄 林玉霞 摄

7月4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茅田界观景台景色。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林玉霞 摄

连山丝苗米以清香软糯的上乘品质,受到广大食客的认可与追捧。今年1月,“连山大米”成功上榜2023年度“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名单。今年全县丝苗米种植面积达5.57万亩,同比增长9.34%,连片50亩以上规模种植1.12万亩。为响应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连山从2022年开始着力打造稻菜茶产业集群,一方面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园实施主体,扩大丝苗米销售渠道,打造响亮品牌;同时引进米浆、米酒、米饼等相关研发企业,提升丝苗米产业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高效融合。

除了声名远扬的连山丝苗米以外,近年来,一个极具连山壮族、瑶族特色的产业—————山苍子产业,也逐渐在连山发展壮大。

连山境内野生山苍子树资源丰富,山苍子收购和采摘经营活动历史悠久,农户采摘山苍子土法蒸煮制作枕头等物品的方式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山苍子的(含自然生长)面积约5千亩,大部分是自然生长,人工种植约555亩,主要分布在吉田、太保和上帅3个镇。

由“80后”壮族姑娘覃春晖返乡创业创立的连山壮瑶宝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连山种植加工经营山苍子最大的企业,主要加工产品有山苍子精油、山苍子枕头、坐垫等一系列各式各样产品,积极研发山苍子产业链产品,初步形成加工制作和产品展示厅相结合的集生产、参观、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展示馆,以二产带动三产发展。同时,还试点种植了优质品种山苍子树,为推进山苍子优质品种人工种植积聚经验。目前,该公司出品的山苍子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和香港等地区,公司的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5月25日,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清远馆,顾客试用山苍子手锤。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李思靖 摄 李思靖 摄 李思靖 摄 李思靖 摄 李思靖 摄

5月25日,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清远馆,顾客试用山苍子手锤。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为进一步壮大连山山苍子产业,围绕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规划布局的现代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连山把山苍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连山还规划“园区+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积极谋划山苍子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争取在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的壮瑶风情体验路线上开满山苍子花。

今年初,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连山产业园为省产业园,至此,清远八个县(市、区)均迎来省级产业园,实现省级产业园县域全覆盖。连山产业园规划面积为71.2429公顷,纳入省产业园管理,实行现行的省产业园有关政策。随着省级产业园这个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到来,连山产业发展将增添更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农、林等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连山还扎实开展农文旅体康全域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办好“一镇一节”、非遗游园会、“文化夜市”等民族特色活动,深入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连山成功申报1条省级四季主题特色自驾游精品线路。

“三地活化” 改革激活乡村“沉睡”资源

8月20日,2024年广东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推进会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召开,连山永和镇桂联村委会石坪村里如同节假日一般热闹非凡,来自省内其他民族地区的与会人员纷纷前来参观取经。

石坪村这个藏在粤北深山里的小村庄,曾因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工作而变得冷清。2021年以来,小山村迎来了转变,原来破落的小村庄变身为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的“壮瑶文化部落”,也成为了全省远近闻名的“打卡点”。

连山永和镇石坪村,打卡网红景点。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罗敏 摄 罗敏 摄 罗敏 摄 罗敏 摄 罗敏 摄

连山永和镇石坪村,打卡网红景点。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罗敏 摄

让石坪村改头换面的,是近年来连山持续推进的“三地活化”改革探索,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激发广大农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连山致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活化利用,以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撂荒闲置、效益不高等问题,并形成了一些示范项目。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三块地”改革工作,并提出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022年,连山在总结村民自发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石坪村作为试点,在全县积极探索农村“三地活化”改革,聚焦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以流转、入股、托管等多种方式,系统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当年8月,广东星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业青年丁球凤和她的团队进驻石坪村。

因山地居多、地块零散、土壤适耕性差等因素,加之村庄空心化、老龄化日益突出,导致石坪村经济普法得到有效发展。丁球凤作为项目领头人,带领团队首先从改造村里的老房子入手,用绣花功夫将村里闲置的民房“修旧如旧”,打造出民宿样板间,完成壮、瑶民族风情壁画及周边四小园环境提升等。仅仅用了26天,丁球凤团队便在村里改造出了游客接待中心、乡村咖啡屋、公共餐厅、30栋民宿等,同时充分利用村里300亩耕地统筹种植各种农产品,曾经破败的村庄蝶变成了美丽乡村。

2023年,石坪村承办了连山全县村(社区)“两委”干部小班制、乡村运营师、乡村管家、粤菜师傅、乡村小厨培训班29场,培训人数1200人左右,各类培训团建和交流活动600多场次,接待游客约4万人次,带动826名农户增收。村里有了生机,曾经背井离乡的村民也开始陆续返乡,在家门口就业。

在总结石坪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连山探索构建相应的制度机制和实施路径,充分激活“三块地”资源要素,并以“三块地”激活为核心,撬动人才、资本、技术和数据等相关要素进入农业农村。突出联农带农惠农功能,涌现出了一批以众创农贸、黑山羊智慧养殖、壮瑶锦绣为代表的成功典型,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连山特色的“三地活化”利用新路子。

在清远全市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声中,“绿野仙踪”这个项目名称频频出现在连山年初多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为“三地活化”经验的发源地之一,这个位于连山吉田镇并让全镇倾尽全力建设的项目,也承担着连山探索“三地活化2.0”经验的重任。

“绿野仙踪”是吉田镇挖掘发展“3+1”土地活化改革探索亮点试点项目之一,项目计划3年内投资3000万元,打造集“农业产业振兴、户外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体验、特色康养民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农文旅体验区,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以石坪村项目为示范点,连山在全县开展“三块地”资源活化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推动“城乡闲置国有土地”活化利用,主要包括旧村小、废弃厂房、旧粮仓、公路旧道班等等,先对其进行确权,接着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在全县形成“3+1”土地资源活化利用的模式。重点谋划打造班北村“非遗景区”、高楼村“古树”民俗民宿特色村、金龟村“壮瑶锦绣”非遗工坊体验民宿等“三地活化”项目。

吉田镇党委书记覃达陆介绍,绿野仙踪项目相较于此前的“三地活化”项目,作为承担进一步探索“三地活化”经验的重点项目,将进一步探索项目发展“三金融合”经验,尝试村民自有资金、村集体资金以及企业资金共同组成“三地活化”运营公司,统一打造乡村,以这种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村民的宅基地可以租赁的模式折价入股、农村承包地可以流转,村民自身也可以接受相关培训后在村内就业,成为民宿管家、服务员等。通过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环境整治 村民自觉参与刷新乡村“颜值”

走进上帅镇陆屋村村庄腹地,文化墙内容丰富、农户小院卫生整洁,小凉亭、小菜园、小花园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近年来,陆屋村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特色村寨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省相关部门评为“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风越来越文明,村内处处显“生机”。如何巩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成为陆屋村的头等大事。为保持村庄环境卫生干净,陆屋村在东南村委会的统筹下,聘请了多名保洁员,每天清理村道和收集村民生活垃圾,村民自觉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保持村里环境清洁卫生。

“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人人有责。村民自家门口的卫生由个人负责。同时,整个东南村委会共计聘请了20名保洁员,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值班打扫。聘请保洁员的费用由镇、村及村民三方共同筹集。”东南村委会副主任陆上能介绍说。

今年65岁的黄拉弟,是陆屋村最早被聘为保洁员的村民之一。轮到黄拉弟值班时,每天早上六点,她就起床到自己所负责的大队操场打扫卫生,看到路边有垃圾,随手就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再由垃圾车将垃圾运走。虽然家里孩子都在外地工作,黄拉弟没有太多家庭负担,做保洁员的工作每个月也仅有几百元入账,但黄拉弟还是坚持了多年。“卫生干净了大家都好,也是为村里出一份力。”黄拉弟说。

目前,包括陆屋村在内,东南村委会已实现保洁制度日常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达100%。东南村委会还大力实施村寨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等工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垃圾处理模式,切实改变了长期以来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实现了从“局域美”到“全域美”的转变。

像陆屋村一样,同样实现了村里“颜值”提升的还有小三江镇省洞村委会苍茂村,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小三江镇坚持以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镇村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干群合力,全面提升苍茂村人居环境,加快迈向村美民富。

在整治行动中,小三江镇以示范带建设项目和典型村创建工作为契机,通过县挂扶单位、包村领导、镇村干部带头干、带领干的“三带”行动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推开了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三大革命”。

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号召,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利用闲暇时间与镇、村干部一起,聚焦主干道路、房前屋后、沟塘湾渠、田间地头、易堆积垃圾处等人居环境整治难点、堵点,持续开展清扫、清运、保洁行动,确保无死角、全覆盖。并集中人力、物力、调配机械全面开展河道整治、杂草清理、路面清扫、厕所清洁和易滑坡塌方路段清理整治等常规工作,全力绘就和美宜居乡村新画卷,让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连山各镇各部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持续增效;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99.36%、污水治理率达84.8%;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全县积极推动主干道两旁农房风貌提升,全县467个自然村中,累计已有465个创建成美丽乡村。


记者:彭勇珍 通讯员 李先觉 易亮 黄靖方

编辑:冯嘉欣

【声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